,欢迎来到
集团首页 >> 校园动态
扫除焦虑 超越自己 | 开学前心理调适小妙招

1.开学前孩子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如何?如何在漫长的假期之后快速适应开学后的学习生活?

在假期结束之后临近开学的前几天,同学们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担心、甚至畏惧开学的情绪,我们把它叫做“开学综合征”。那么“开学综合征”具体都有哪些表现呢?比如有些同学会说:马上就要开学了,我觉得有点紧张,但又有点兴奋。有些开学就要参加考试的同学,想到考试会有些不安和烦躁。也有同学反映,开学前几天总觉得心里有事儿,睡觉时候似睡非睡的,容易醒还多梦。那么如果出现了以上情绪,但并没有很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就属于正常范畴。怎么解释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我们更容易适应舒适的环境,比如总是很享受假期,总是倾向于逃避痛苦和压力,所以在舒适散漫的假期结束,要进入快节奏高压力的学习生活时,都会出现一些对舒适不舍的“戒断症状”,和一些马上要应对压力的“应激”症状,这是非常正常的,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的情况,伴随着正式开学呢,大概一到三周时间,大多数同学就可以恢复到以往的学习状态,因为习惯形成的周期是21天。所以即使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情绪,也不用过度去关注和放大它,我们经常在讲“关注坏情绪,就是在不断地喂养坏情绪”。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我们心情愉快的活动,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不良情绪。

刚才我们提到的是正常范畴的“开学综合征”,那么需要关注的一种情况呢,就是有一部分同学状况会相对严重一些,产生了“开学恐惧症”,这些同学会出现情绪上的严重焦虑和不安,感觉完全没有勇气去上学,也可能会出现失眠、嗜睡、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情况。这些情况更容易出现在高敏感个性、学校人际关系不佳、假期作业完成情况不好、或者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孩子身上,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家长要及早地和孩子谈心,帮助解决问题,或寻求心理教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那么,如何缓解“假期综合征”,快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呢?

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居家学习的时间有些过于漫长,想要尽快丝滑地调整好状态,实现“无痛开学”,需要用到一些合理的途径。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高期待值。对开学过度反应的同学,往往将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开学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情境上,对学校的抵触值高于了期待值。其实我们可能忽略了学校中还有很多能让我们愉快的事情,比如可以和同学开心玩乐、阳光下在操场漫步、更规律有活力的生活、丰富的社团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成绩等等。我们可以尝试在新学期列出一些计划,除了学习方面,也可以和好友约定一起要做些什么事情,要完成什么目标,增加对人对事的期待,当我们把自己安排地明明白白,就会发现之前长期居家可能只是在心理舒适圈里比较安全,但可能并没有很快乐,当你元气满满,觉得有好多要做的事情,就没心思悲春伤秋,甚至对开学迫不及待了。

第二个途径,降低抵触值。如果真的对开学存在很强烈的抵触情绪,那我们不妨拿一张纸,将我们抵触和害怕的事情写下来,看看它最坏的后果可能会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哪些,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心理学中有个“吉德林法则”,是说:当我们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当“抽象的抵触情绪”被分解为“具体的可应对问题”,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如果住在学校总是想家,可以约定每天和家人通几个电话,多安排回家的行程;如果之前的学习状态不佳,可以看看新学期有哪些方面可以改善;如果之前有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可以多反思自己,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逻辑和技巧。任何事物都是变化流动的,我们此刻遭遇的问题,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将“我很差”这种认知调整为“我只是遇到了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指向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沉溺于情绪,那我们实际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事情往更好的方向流动。

第三个途径就是,建立仪式感。当我们提高期待值,降低抵触值后,进入新的环境仍旧会有一些不适,比如开学前一两天晚上感觉似睡非睡,进入校园会紧张不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一些有仪式感的小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调整状态。一是改变外部环境。我们可以提前准备新的文具,收拾宿舍和卧室,整理仪容,适当断舍离,通过外部环境的积极改变,给自己营造一个良性的心理暗示环境。二是激发内驱力。新学期的自我成长,从明确成长要到达的目的地开始,我们要抽一些时间去思考,新的一年里想要成为怎么样的自己,过去已经有哪些方面获得了进步,今年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努力。人的发展是连续性的,再不满意过去的自己,我们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过于强烈的想要快速改变的愿望,只会带来短期努力后效果不佳的挫败和放弃。所以新学期的改变,可以从微小的部分入手,比如早起几分钟,多背几个单词,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反思等,只需要调整5%,我们就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三是制定可行计划。在充分激发“我想要成为什么样子”这一内驱力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制定具体清晰的学习生活计划。计划可以让我们更有序高效,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总是很难完成计划,证明你的计划可能太过饱和,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计划让它更适合我,而不是彻底放弃做计划这件事。因为我们会发现,即使没法全部完成任务,执行计划的效率远超过毫无计划。

以上是刘老师给大家新学期调整状态的几个小建议。“欲成大树,不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蝇虫。”虽然成长的道路会面对许多困境,但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及时调整心态,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以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勇气,迎接所有的未知,奔向更好的自己。

2.如何对抗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焦虑?

因为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外界评价体系单一、家长的要求、自我要求高等各种方面的原因,有些同学很容易陷入焦虑情绪,比如在漫长的网课和假期,总觉得别人在努力,别人都很自律,而自己总是在摆烂和躺平;焦虑自己是否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没法达成既定目标;焦虑各种考试和家长会;焦虑自己是否能处理好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很让人困扰,但是换个思路想想,这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活常态的问题吗?那我们为什么会比别人更焦虑,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其实啊,焦虑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焦虑抑郁的人往往都比较感性,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高敏感人群”。他们的优点是理解力和共情力更强,但同时也容易沉溺于不良情绪、自我攻击。如果你的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及时寻求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至于普通的焦虑呢,人人都有,我们可以从以下认知和技术层面去做一些调整。

首先,最关键的四个字,少想多做。其实,我们焦虑的本质,是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关于当下、关于未来,仿佛总是有着很多不确定,这种不确定让我们很没有安全感,仿佛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但实际上,这种不确定就是人生的本质,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局限就体现我们都无法寻找到一个确定,所以说最无意义的事情就是“懊悔过去”和“担忧未来”,那么这样看来,不论过往你曾如何摆烂,也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那都并非我们当下应该关注的焦点,也并不是我们通过关注就可以掌控,想得太多,一方面会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内耗,而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产出。同时也会浪费当下的时间和精力,持续性陷入“一事无成”的懊恼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对抗焦虑,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少想多做”,当然也不用刻意去控制不想,只是要想有益于自己的内容,“思考”和“胡思乱想”的区别,就在于思考总是指向解决问题,而胡思乱想往往是沉溺情绪。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中常提到的“我们的状态如何,常常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里。”所以,积极行动,是破除焦虑的最佳利器。

其次,了解到“困难是契机”。焦虑的产生,和我们过度畏惧困难、放大困难有关。其实回头想想,我们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解决困难的过程。一路走来,我们有起有伏、曾走上高峰,也曾坠落低谷,这个过程本身就一直是处在问题之中,假期、休息,只是其中一个短暂休憩的过程,我们对抗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一直都在,只是休假时候把它暂时收藏而已。同时,我们的成长并不在安逸之中,而是在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之后,所以,困难常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并且,它是障碍,但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最后,要提到的是对抗焦虑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学会“具体化”。焦虑的反义词就是“具体”,我们常常陷入焦虑的情绪,但很少去具体思考让我们焦虑的是什么?如何应对?比如你焦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成绩,那么我们需要具体化的就是,现在的成绩如何,哪些科目可以提分?可以用些什么样的方法?你曾经有过哪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可以用?我们可以尝试在纸上把让你焦虑的事情写下来,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很有可能你会发现,大多数问题是可以被改善,或者是被解决的,把焦虑情绪具体到方法路径,我们会觉得豁然开朗,会更趋向于去通过行动解决问题。

对抗焦虑是每个人都要修行的课题,它们常常来自于对自我的不满足,或者现阶段自己能力与目标的不匹配,而解决这种冲突的最佳方式,就是调整状态,积极行动,珍惜当下,把握每个美好的时光。

3.如何改善自己的拖延症?

首先,“发动内驱。”拖延对应的是“自律”,许多人更多地把自律理解为约束欲望,总是间歇性地列举许多计划,但难以长期坚持。为了学习而压制游戏的欲望,为了瘦身去压制食欲,不但难以坚持,反倒会让我们陷入低落和自我怀疑,因为一味压制欲望本身就有违我们“趋利避害”的本性,本身就难以长久。真正的长期主义靠的是强大稳定的内驱力,自律的本质是用更高级的欲望战胜目前想要及时满足的小欲望。克制食欲是为了更好的形象,认真学习没有玩手机是为了更好的将来,惊艳亮相的场景、优雅得体的谈吐、在美丽大学图书馆里一场奇妙的邂逅,实现自律,战胜拖延的内驱力,可以只是一个场景,一个愿望,这其实就是我们称之为“理想”的东西。所以,知行合一是内驱力的修行,寻找内驱力的点,去奔向更大的欲望,而非压制自己。

其次,“先完成,再完美。”许多拖延症患者总是想要拖到一切都准备好再开始,其实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等到完全准备好的时候,或者我们总是想把事情做到完美,但实际上我们内心清楚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这个“完美”的诉求反倒成为执行的障碍,让我们甚至不敢开始去做,生怕自己不能完美。“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里,可是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发,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选择出发,才有满载而归的机会”。其实完成比完美重要,一旦决定就去做,做了就会有结果,即使还不够好,那么经验也一定是在执行中积累,而非空想之中。

最后,“立即行动”。对抗拖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关于拖延,有一个“臭豆腐”效应,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反倒感觉不到臭味,同样地,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的大脑是通过痛觉来实现拖延的,对事情的抗拒感就是一种痛觉,我们通过这种抗拒感来实现拖延,但这种痛觉只会出现在做事情之前,一旦开始做,痛觉却消失了。所以拖延往往就是一直在想而没有开始执行,拖延最大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启动”,我们可以尝试“三秒启动法”和“十分钟法则”。比如想要早睡,或者开始学习,有想法开始,喊出“123”,三秒就马上开始进行,不要给大脑反应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仿佛自己就是一台服从指令的机器。“十分钟法则”就是不管这事儿有多难,先做十分钟再说,我们会发现大概六七分钟左右就可以进入相对专注的状态,然后就能依靠惯性和想要尽快完成的驱动力,把任务进行下去。

克服拖延的方法可能有无数种,但能控制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抛掉胆怯和自我设限,生活会向更好的方向流动。



撰文:刘芳岭

编审:冒文海

审核:蒋生福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