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日益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密切。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交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外人文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丝绸之路的时代,中国与西方的文明首次进行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思想、艺术、和宗教的融合。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也有助于个体的成长与拓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促进校园中外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银川一中国际部,在6月4日和6月12日分别开展了两节精彩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教师立足国际视野讲述书本知识。
刘开济老师,用一堂轻松幽默的历史课,打响国际视野进校园的第一课。本堂课的主题是“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首先以新航路开辟前的食物物种交流为导入,介绍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获得葡萄、高粱、香料植物、观赏花卉、骆驼和驴等新奇物种。罗马获得了樱桃、杏子、桃子、核桃等中国特有物种。接着进入正题,介绍15世纪前后,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亚作物小麦、大麦、水稻、黄瓜、豌豆、苹果、葡萄、柠檬、甘蔗、咖啡等在美洲推广。美洲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也在全世界传播和普及。最后,通过一些史料文章记载,分析了物种传播带来的有利以及不利的影响。
刘开济老师的历史课,紧紧扣住“交流”一词,在课堂最后,以国际视野,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稳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龚之宜老师将视野集中于整个地球,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安全”这一课题。首先,从时事新闻视频——“印度持续高温”、全球气温变化图为导入,切入本堂课的主题——“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对“气候变化”做出定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导致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最后,通过对“图瓦卢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材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与全球有关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独特优势。学习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和社会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打破了学生的地域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全球意识。所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地理教学需要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不同文化只有在和谐共生、相互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创造新的文明”。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为自治区首批中外人文交流示范基地,银川一中的全体学子和教师们应该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学习优秀的世界文化的同时,也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真正做到文化的“引进来,走出去”。
图文 | 蔡莹
排版 | 苏忆
审核 | 韩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