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与沙漠交织,生态与文明共舞,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2024年6月23日, 银川一中本部与健康城校区共同开展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银川一中副校长陈虎堂带队,银川一中马建华、杨菲菲老师、银川三十一中教师牛瑞娟、杨国智参与组织。
上午10点,两校学生到达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后,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讲解了白芨滩地理位置及概况,介绍了白芨滩三代人的防沙治沙的艰苦历程和防沙治沙成果。
沙漠徒步是本次研学最期待最艰苦的环节。起初,不少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冲上了第一个沙丘,然后连续翻越多个沙丘之后,大家开始满头大汗和气喘吁吁,但全体同学仍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走完全程。通过短短3公里的徒步路程,同学们感受到了原始沙漠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残酷,进而体会到治理沙漠的紧迫性和治沙人的艰辛与不易,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治沙前辈的艰辛与伟大。
让学生体验扎草方格是此次研学活动的主要环节。首先,工作人员向全体同学认真讲解了草方格治沙原理和扎设稻草方格实际操作要领。随后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三个小组进行了扎设稻草方格实际操作。在扎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在一旁耐心地指导工具的使用和稻草的摆放,指导结束后,学生们投入了扎稻草方格的工程之中。各组不仅完成了规定的扎制任务,还对草方格的质量精益求精,尽力做到完美。最后,小组同学扎的草方格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表扬。
通过亲手扎稻草方格研学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治沙的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展览馆内,学生们首先参观了防沙治沙的历史展区,通过图片、文字、模型等多种形式,了解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变迁和取得的成就。接着,他们来到了技术与方法展区,详细了解了草方格治沙法、植树造林、沙障设置等多种防沙治沙技术和方法。展览馆还向学生普及了沙漠科普知识,包括沙漠的形成、特点、危害以及防沙治沙的重要性等。在这里,学生们不仅看到了各种防沙治沙技术的实物展示,还在展馆中学习了“人民楷模”王有德以及白芨滩林场前后五代领导集体与沙漠抗争、治沙造林、人进沙退、实现沙漠变绿洲奇迹的光辉事迹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宸喜路参观习总书记于2008年4月7日与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共同植下的枣树。这棵枣树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具有精神意义。它象征着治沙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也代表着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和不懈努力。如今,这棵树及其周边的大片林地共同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为期一天的研学之旅已经结束,学生们收获满满。走进自然,感受地理,化书中知识为足下痕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类似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自然、认识世界。
文稿:杨国智
编辑:张绒绒
初审:毛坤
终审:台占平